启博渠道官网——让创业更简单
×

企业新媒体怎么做?

发布时间:[2016-03-11]分类:运营干货

【微分销】不管是原声广告还是内容营销,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决定了一个企业新媒体,不是随随便便把传统软文稍微改头换面,弄个好看点的排版,配几张美图就能吸引用户关注和分享,继而推动品牌曝光或拉动交易。

  在新媒体运营者扎堆的地方,最累的不是自媒体,而是很多企业新媒体运营者,一人身兼数职,分身乏术,然而累死累活都做不好企业新媒体。每天都在到处询问:“怎么快速涨粉?怎么制作爆款内容……”但是没有一个提问者能够得到让他们心满意足的靠谱答案。

  不管是原声广告还是内容营销,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决定了一个企业新媒体,不是随随便便把传统软文稍微改头换面,弄个好看点的排版,配几张美图就能吸引用户关注和分享,继而推动品牌曝光或拉动交易。

  全球新媒体传播目前都主要基于社交媒体这个载体,最受用户欢迎的一定是一个好故事——它能打动人心,还能让人愿意分享。

  按照锤子科技文案策划草威在《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中的说法,最重要的是:要有悬念,要戏剧化,要有趣,最好还要有价值观。事实上,讲一个故事难,讲好一个商业故事更难。

  小编搬了几个案例上来,将那些常见、经过实践检验、可模仿借鉴的几种讲故事方式/原则。

  1.让故事多一点深度,站在“用户需求”角度制作内容

  如果你关注了上百个企业微信公众号这类新媒体,会发现绝大多数企业新媒体推送的内容,无论是关于企业领导的人物稿,还是关于企业产品/服务类的软文稿,多少存在一个通病:无视用户真正的需求。

  因为,这些内容都是从“企业想宣传/推销什么”的视角出发,而不是从“用户想要获得什么”的角度来制作。

  前不久,一段题为“惊险!前面那位司机,您的孩子从后备箱掉出来了!”的行车记录仪短视频在网上热传。

  它的第一波热传,主因是离奇惊险。很多人看完发个感慨就算了,比如骂骂前面那位司机开车如此儿戏、骂骂国内家长不给孩子乘车配儿童座椅……

  如果我们往前再思考/走一小步,会发现受众其实还有一些潜在需求:从车后备箱掉下来的那个孩子后来怎么样了?为什么他会如此惊险地掉下来?

  几天后,拍下这段视频的行车记录仪的台湾厂商,满足了这种潜在需求:它没有停留在宣传自己的行车记录仪有多么高清晰、性价比高这类层面,而是专门让中华区深圳总部派人到当事司机家中了解情况,送上了儿童安全座椅,得知当事老人(事发时开车的司机)家境比较拮据、舍不得花400元修理车尾箱门的信息后,送上公司员工捐出的3万多元爱心款,还送上一台全新面包车……

  有没有策划因素?不知道,就算有又如何?

  抛开当事司机是否涉嫌违反交通规则来说,无论从故事细节还是价值观层面,此事都显得“顺理成章”及“有人情味”。故事因此被病毒式传播,这款行车记录仪也获得一次超大覆盖面的免费宣传。

  人人都喜欢一个美好的结局。好故事会让人发泄、让人麻醉。这是人性,由浅入深满足人性各种需求的故事才能获得最广泛传播。

  “车尾箱掉孩子”案例或许有点特殊。更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很多企业新媒体每天都在拼命追新闻热点借势营销,却难于追出打动人心的内容来?

  因为它们太急切、赤裸裸地想把自己推销给用户了,没有研究用户真正想要什么。只有站在用户角度思考,让企业新媒体讲述的故事多一点深度,去满足用户需求,才能建立起企业和用户之间的深层感情连接。

  企业新媒体制作的故事,一旦与用户建起深度感情连接,故事就会像长了翅膀一样自己飞翔。

  如果企业新媒体能在内容制作中持续建立、加强这种深度情感连接,用户对企业/产品就会慢慢产生宗教信仰般的信任与狂热。

  这是国内一些手机制造商自媒体正在做且做得出色的事情。

  2.“星巴克不是卖咖啡的”、“拓宽企业/产品/品牌的外延

  这几个广告语,第一个属于星巴克,第二个属于一家电信公司。

  如果仅仅围绕饮料、电信服务本身来制作企业新媒体内容,会发现越做越窄,越做越没东西可做。

  而一旦拓宽企业/产品/品牌的外延,宣传推广就有了广阔的想象和操作空间。

  比如,用“It Gives You Wings”这个品牌理念的企业,据称是世界上罕见的、除了植入自己品牌两字(两个英文单词)外,几乎从不在新旧媒体中介绍、推广自己产品的“奇葩”,但它赞助的各类赛事或极限运动,常常引发用户自发式疯狂传播。

  比如,“Giving is the best communication”所在企业,拍的广告片除了片尾有一句品牌暴露的自宣语,就是在用心讲述(制作)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

  再比如,一家饮料公司曾拍摄一段视频:让那些在条件艰苦境外地区打工的人员,凭饮料瓶盖投币可免费跟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通电话……因为这款饮料当时的品牌推广理念之一是“分享快乐”。

  再比如,星巴克一直说自己“不是卖咖啡的”,掌门人霍华德·舒尔茨2007年在公司遭遇史上最大经营危机后重新出任CEO,他做了一个决定:要求店员恢复在营业时间内不间断现磨咖啡豆的传统做法。这是咖啡店创办后保持多年的习惯,但此前数年为节约人工成本,变更为每天定时、一次性把大量咖啡豆磨好。

  舒尔茨解释:“顾客进店消费,买的不仅是一杯现磨咖啡,还有店内磨咖啡豆产生的香气带来的满足感。如果每天定时一次性把大量咖啡豆磨好,店内就不会整天有浓郁的香气萦绕。”

  不过,企业/产品/品牌的外延拓展,显然不是企业新媒体运营者所能左右的事情,需要公司高层“定锚”。

  3.主角不是公司,是人

  不管我们承不承认,新媒体传播的一大特点是去中心化、突出人的个性。

  好故事也是始终围绕着人和人的生活、情感和命运来展开,企业新媒体内容的主角不该是企业和产品本身。

  去年5月,海尔集团企业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借鉴《北京零点后》写作模式的特稿《另一个海尔》,瞬间在朋友圈刷屏,有一位微信好友评价:这是一篇“可以写入教科书的企业软文”。

  这篇文章的主角全是普通人:在海尔工业园内开了17年公交车的司机、19位每天负责接待来访客人的讲解员、唯一一位在106米高的空调试验塔工作的实验员、一位来自台湾的工程师、数位车间工人的故事……

  最理想的做法,是站在大背景下来讲述个体故事——他们可能是普通员工,也可以是客户——真实人物的真实故事,哪怕不完美,都会让故事具有强大力量。

  今年2月24日,腾讯在自己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了《创始人之一Tony寄语:腾讯人应独立思考》,是腾讯创始人之一、前CTO张志东的内部访谈。

  尽管官方把它公开出来就难逃PR嫌疑,但在这篇文章里,你会发现一位腾讯创始高管是如何以身作则对旗下产品进行挑刺捉虫、如何打造内部批评反馈机制以及呼吁腾讯人应当在外界赞歌包围时“独立思考”、“有批判精神”……

  就算这是PR文,你也很难不被它透露的价值观所触动。

  遗憾的是,现在要让很多企业新媒体说真话和人话、有个性和人情味,实际操作起来还是蛮难的。

你好,我是你的专属业务经理道福,详细为你解答需求!

电话咨询

免费试用

预约演示

价格咨询

获取方案